访亚洲人居环境协会副主席开彦
如果只研究中国,不研究世界,就会落后世界潮流;如果只研究世界,不研究中国,就会脱离中国国情。
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是未来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用能源消费翻一番支撑了前一个GDP翻两番。在当前能源紧缺的局面已经出现的情况下,未来五年我国能源能否再支撑人均GDP比2000年翻一番的目标,面临着巨大考验。作为节能降耗的大户,建筑节能工作更是任重道远。
中国房地产与住宅研究会人居环境委员会副主任兼专家组长、亚洲人居环境协会副主席开彦认为,现阶段,我们除了深刻的反思和总结,积极转变发展理念外,还需要将眼光看得更远一些。从国际先进国家和地区看,同样经过快速工业化和城镇化增长却取得了节能和环保显著成果和经验,值得我们汲取宝贵的思想营养。特别从资源禀赋和社会文化的角度来看,日本是最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老师。
日本是节能省地的典范
日本是世界上环境保护与能源利用效率最高的国家之一。开彦认为,日本最让人称道的是其在进入最发达国家之列的同时,仍然拥有工业大国中最高的人均寿命和森林覆盖率、最发达的环保产业、最完善的环境法规体系、显著的污染治理成果以及有效的能源利用率。
据最近统计,目前中国每生产1美元产值需使用800克原油,日本为130克,两者相差6.15倍。而按标准煤的算法,中国每公斤标准煤能源产生的国内生产总值仅为0.36美元,而日本为5.58美元,是中国的15.5倍。“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日本的这些宝贵经验都是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的。“更重要的是,中日两国在水、土地、能源等资源短缺性方面有很大相似性,并且由于同属亚洲国家,接受东方文明的熏陶,两国人民在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上也更为接近,因而在节能省地住宅建设方面更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以人为本从细节做起
日本住宅开发一般有三种情况:开发商为市场需求的住宅房开发;私人居住需要的住房开发;以及在政府政策导向和支持下的公团住宅成片开发。开彦说,无论以谁为主体进行开发建房,日本的住宅建设都非常注重“以人为本”,充分考虑居民的方便。如,住宅一般为现房出售,房屋各类功能齐备,一切设备、功能和装饰均一次到位,以方便用户。老年住宅设计会从老人生理特点着眼,采取配置服务周全的老年公寓形式,插建在居民集市区内,建筑间全部以通廊贯通,楼梯台阶扶手设定适宜的高度,关乎其微的无障碍设计体贴入微,地面都使用防滑材质等。
近期由日本松下公司推出的节能人性化示范住宅,更是将“人本”精神演绎到了极致。为了避免做饭的劳累,厨房里设计了可以坐着做饭的装置,橱柜最顶层的碗橱可以拉下来,取放餐具后可以再推上去。在洗菜的地方有一台电脑,上面有各种菜谱,用手一点菜名,电脑就会显示出各种菜的做法和营养搭配。
开彦认为,尽管经过五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的住宅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是存在的问题也很多。目前很多建筑还停留在追求表面形式、不重实际性能的低层次阶段。这可能与我国经济落后的时间较长,急于摆脱贫穷落后形象的心理有关,把有限的资金都贴到了外表去了。然而真正从人的舒适、健康、安全出发的居住需求,却被冷置在一旁。当前我国的能源形势十分严峻,建筑能耗已经成为阻碍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发展绿色建筑已经迫在眉睫。我们必须尽快改变这种浮躁的心理和做法,将资金投入到建筑本身的质量和性能的完善上,使住户真正地享受到益处。
百年建筑体系构建可持续发展空间
开彦介绍说,日本住宅的面积并不大,一般在70~120平方米,很少超过120~150平方米。这在我国只是经济型住房的指标,国内150平方米的大户型很常见。关键的问题在于,我们的住宅面积虽大,但却不能满足生活舒适度的要求。他认为,美好舒适的居住生活是人类共同的追求。随着我国的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的住宅建设正在从“居者有其屋”向“居者优其屋”发展,一方面要杜绝片面求大、求新、求豪华的奢侈之风,另一方面,建筑性能问题需要引起我们足够的关注。“从物质的层面来说,建筑本身是由钢材、水泥、石头构成的,使用上100年也不会腐坏,影响建筑寿命主要是它的性能。也就是说,关键在于建筑的功能能不能往下延续,能不能随着时代的发展,仍然可以满足现代生活的多种需求。”开彦认为,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做到对未来生活的预测,对人的本性和生活行为加以深入的研究。“人的一生包括青年、中年、老年等不同阶段,家庭成员和结构也会发生很多的变化,由此带来的居住形式、平面和功能也应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造。这些都需要建筑具有灵活可变的空间特征。”
他认为,日本节能住宅在可持续发展方面做得较为出色。日本提出的“百年住宅”和“长寿住宅”的概念,倡导骨架体(S)加填充体(I)设计、营造和管理的集合住宅房屋,满足了居住者在不同阶段居住生活的要求,使住宅成为一种适应人生不同阶段的可改造的空间。
据统计,目前日本住宅的平均寿命约为38年,我国建筑的平均寿命只有23.21年,欧洲建筑的平均生命周期则超过了80年。开彦非常痛心地谈起前不久到某开发区看到的“建筑短寿”的现象。“一个正在新建的近100万平方米的小区,需要拆掉的建筑面积就高达60万平方米,而且这即将被拆除的60万平方米建了还不到18年,多大的浪费啊。”
科研创新为住宅提供不竭动力
到过日本参观和学习的业内人士,往往会对日本企业不惜血本开发节能技术留下了深刻印象。开彦认为,80年代以来日本的节能建筑发展迅速,与日本政府大力鼓励科研创新,资助科研机构开发节能技术是离不开的。
他说,日本有一位知名的建筑理论家西山卯三先生,他从战后就开始潜心从事居住生活形态以及生活行为研究,从一个人一天起居的24小时生活行为,到一个家庭一生中人口结构的变动,人际和社会关系因素等等。这些细致深入、卓有成效的研究为日本如今的居住品质、建筑质量、产品的发展和住宅体系的发展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础,可称得世界一流。“扪心自问,现在我们还有多少学者、多少科研院校是在潜心做研究呢?”开彦强调,学术浮躁对我国的住宅建设危害极大,一个行业如果缺乏科研创新的精神,是不可能永续发展的。“实际上在上个世纪80年代,我国的工业化发展也非常快,世界上先进的建筑技术我们基本都能做到,但是由于没有系统持续的科研提供发展动力和经济实力的支撑,我们已经与日本等先进国家有很大的差距了。”
可喜的是,今年的两会将“科技创新”提到重要的位置。建设部也将大力推进建设领域科技创新,低能耗、超低能耗及绿色建筑示范工程项目启动,以建筑节能、太阳能开发利用、绿色生态建筑、垃圾处理、污水处理及资源化技术领域正在成为重点。他强调,只有把科学技术真正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真抓实干,急起直追,才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